close

中國古文化的內涵博大精深。


俗謂「不三不四,不仁不義,算甚麼東西」


這句話是對那些違背人倫,背棄仁義道德者的鄙視之辭。


然而看似簡單的一句成語「不三不四」,卻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與淵源。

這句成語中的「三」與「四」這兩位數字的由來及其中隱藏的原始涵義,

要追溯到上古時代的《河圖》。

根據《河圖》:「天三生木,地八成之」與「地四生金,

天九成之」的五行生成數法則﹙或依據《尚書.洪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

四曰金,五曰土。」﹚這裡的「三」與「四」在《河圖》或《尚書.洪範》中

均分別代表五行中的「東方木」與「西方金」。

而「東」五行屬「木」,主「仁」;「西」五行屬「金」,主「義」。

也即「三與四」分別對應著「木與金」、「仁與義」及「東與西」。

因此可知:一個「不三不四、不仁不義」的人,就既不屬於五行象徵木的「東」,

又不屬於五行象徵金的「西」, 自然也就不能算甚麼「東西」了。

中華傳統文化其內涵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見一斑!

在儒教文化佔主導地位的中國古代傳統社會,「仁義」是社會最基本的倫理道德,


也是為全社會所普遍認同的基本價值觀。因而一個背棄倫理道德「不仁不義」的人,


必然被社會所唾棄,為世人所不齒,而被大眾斥之為:「真不是個東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hn 的頭像
    john

    ☆∵♥雲淡無痕風過處,去留自在皆隨緣。☆∵°★∵.

    jo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