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希鵬(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教授)】


記得在美國讀書時,老師與同學們在教室中對各種問題討論得天花亂墜,下課後幾位來自台灣的同學彼此對問,那麼正確的答案是什麼?於是鼓起勇氣去問老師,老師很驚訝地告訴我們:「沒有標準答案,你們所認為的答案,就是答案。」


「我們認為的答案是什麼?」回想過去在台灣的學習過程中,好像都沒有自己的答案。
台灣學生尋求標準答案,背起來,考試就會過關。在美國讀書時,也最喜歡看台灣學者寫的英文論文了,因為只要是台灣來的,學生時代讀的都是一樣的英語教科書,連考托福的補習班都一樣,所以會背的單字與文法都是一樣,甚至連犯的文法錯誤也是一樣。


傳統上,台灣的學生與企業不太有創意,組織內的人才幾乎都是「近親繁殖」的結果。
除了標準的教科書外,台灣人還喜歡「物以類聚」,學生分組時,找的都是老朋友;畢業之後,企業又喜歡聘用自己的校友與學弟妹,因此在不同的企業內形成交大幫、清大幫與成大幫。坦白說,當我知道某家企業的工程師都來自於國內某家大學的某些科系時,通常就能猜出他們研發的重點與策略。根據教育部統計,近10年來,國內學生出
國讀書的風氣越來越淡,大量產自於國內有限研究所的人才進入業界,更加深了近親繁殖的現象,讓我國研發人才的專業與思考模式,都很符合「標準」。


「標準化」的人才不是不好,台灣過去的經濟奇蹟便是靠著「標準化」的人才塑造出來的。但這是因為過去工業化產業結構較為穩定,而以代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也不允許員工有太多的創意;然而,在知識經濟中情況卻不是如此。知識經濟中常有不連續的進步,當大家熱中於電漿電視時,大尺寸的液晶螢幕電視卻異軍突起;當人們瘋狂投入研發液晶螢幕時,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面板(OLED)與奈米碳管場發射顯示器的後勢不可小看;而當大家熱中連線網路遊戲時,手機與數位電視的新平台勢必將影響遊戲產業未來的走向。奈米科技如何應用?會不會言過其實?石油何時會用完?燃料電池會不會興起?
未來無線通訊的平台是哪一種?數位內容與生物科技產業真的會成為明日之星嗎?


在一個「不確定」的產業發展中,我們需要的是「差異性與多元」的人才。演化論強調,如果生態改變,沒有差異化的物種是很脆弱的,可能因一次生態環境的改變而全體消失。如果有異種與混種的存在,就有可能產生新物種適應新的生態而繁衍下去。未來全世界的產業生態充滿不確定性,近親繁殖的研發人力結構絕對不利於生態的演化。


另一方面,從歷史發展看來,差異化能夠產生更多的差異化,流體力學與腳踏車的結合產生更高附加價值的腳踏車,材料與電子的結合產生了系統構裝技術(將被動元件埋在印刷電路板基板中,使得電子產品體積縮小),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的技術可以用在化工廠的管線設計上,而電子與紡織的結合,則產生穿載式電腦,這些都是多元化人才的結果。


如果你公司的工程師都師出同門,又都是同一門科系,那你可要認真檢視你們產品的競爭力是否足夠了,因為這些都是近親繁殖的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