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噸廢物=700公斤的錯誤條件+200公斤的懶惰思想+100公斤真正的廢物。”這是德國教育和科學部分管環境技術負責人舒爾茨先生說的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德國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治理環境中所存在的問題。
1972年6月,德國通過了第一個廢物處理法案,旨在減少工業和居民用戶的廢物量和提高廢物回收率。隨后,該法案有不同程度的修改,到1996年,法案更加注重保護自然資源、避免浪費和減少有害物質。
德國人做事向來一絲不苟。在德國,經常會看到不同顏色的垃圾箱并排放在一起,上面分別標明哪個顏色的箱子是放金屬的、哪個是放玻璃或有機物的,這樣做的目的是讓更多的垃圾可以循環利用,而能做到此點,要靠每一位德國人的點滴行動。
垃圾公司一般會給居民提供一定數量的垃圾桶,大約三到四個,并發放小冊子,詳細注明應該怎樣分揀生活垃圾,怎樣把不同的垃圾分別放到不同顏色的桶里。每個桶可裝25公升垃圾,有人會定期來收集清理垃圾。家具等可送到垃圾回收場,不收取費用,但建築垃圾要付費。
“環境警察”也會偶爾登門造訪,抽查居民是否把垃圾放到指定的桶里。如果分揀垃圾不當,把垃圾歸錯了類,放錯了桶,他們會及時指出,嚴重的還會被罰款。
垃圾公司又如何處理這些垃圾呢?帶著問題,記者走進科隆的一家大型垃圾管理公司AVEA。
這里的垃圾分類可真是細致。只見收集站大致將各種垃圾的收集庫編了號碼,約有40多種,井然有序的排成一圈。1號是玻璃瓶子、2號是紙和紙板、5號是混合板或木料、6號是建築垃圾、12號是電視或電腦顯示屏、35號是燈泡、電池、藥品或化學物品等危險物。有些垃圾桶是放木頭的,具中的布料、鏡子要事先分開再放進去。電腦廢料、塑料垃圾則事先由人工分揀好了,再按類別放置。
分揀處理后的垃圾將分別送到各個加工廠,如紙或紙板送到紙工廠,含鋁的材料送到鋁廠,鍍錫鐵皮或馬口鐵送到鐵廠等。無法再利用的垃圾,就要送到焚燒廠焚燒發電。據了解,科隆焚化廠利用垃圾發電可解決該市6萬家即全市15%%人口的用電,焚燒后的余灰則全部用于鋪路等工程。
科隆市有一座世界最先進的垃圾焚化廠。該廠是幾年前由政府出資建造的,建成后政府即讓它成為一家獨立運作的公司。該公司和科隆市政府簽訂長期合同,由政府負責提供垃圾,并從居民和機構收取垃圾處理費,交給該公司用作員工工資和垃圾處理費,這是該公司唯一的收入來源。該公司下屬或與其有業務關系的“垃圾公司”包括垃圾分揀和運輸等公司,有些由各社區建立,據說,這些垃圾公司為搶垃圾經常打得火熱。
德國專家說,環保不能僅僅依靠立法,也不能只關注清潔,應通過技術和立法共同促進環境質量的提高,環境技術必須成為整個工商業的一部分,由市場帶動其發展。
德國每年產生垃圾6000多萬噸,其中3500萬噸被回收利用,1100萬噸被焚燒,另外1500萬噸填埋,國家的生態系統已基本進入了良性循環。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