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預防心臟病“在哪兒走”到 “怎麼走”
走路預防心臟病
開啟6扇健康之門
我很少轉寄有關健康疾病的檔 因為錯誤的訊息很多 但這一篇很平實的的文章 我要推薦給您
連續快步走是我年過65發現的最經濟實惠 無須邀伴有效沒有運動傷害的健身活動 然而正確的步行卻是一種最為理想的運動, 可以有效的增強體質和免疫力。 研究顯示每天步行超過30分鐘的人,不管體內脂肪含量有多高, 他們的長壽幾率都比其他人高4倍。
一、走路開啟六扇健康大門
早在上世紀20年代初,美國心臟學會奠基人、著名心臟病學家懷特博士就提出,步行鍛煉能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並首創了以走路作為心臟病和心梗病人康復治療的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不久之前美國一項對1645名65歲以上老人進行的研究發現: 與每周步行少于1小時的老人相比,每周步行4小時以上者,其心血管住院費減少69%, 死亡率減少73%。
美國匹茲堡大學研究表明, 要防大腦萎縮、老年癡呆,途徑之一就是保證每周步行不少於9.6公里。 因為步行不僅可以增加大腦體積, 也會讓記憶力出現問題的機率降低50%。
研究表明一星期堅持3天, 每天在30分鐘內步行 3公里, 糖尿病的發病率就可降低25%; 周堅持4天,可降低33%; 每周5天,則能降低42%。
從而減少骨骼內礦物質的流失, 預防、改善骨質疏鬆。 此外據美國《關節炎和風濕病》雜志報道, 與跑步相比,走路不僅對關節的壓力小, 而且還能延緩關節功能的衰退。
減肥要靠長期、規律的運動, 偶爾一次劇烈運動的效果只能持續48個小時。而且過量運動有時會造成猝死,很危險, 只有步行最合適。
問她如何能做到身體這樣好, 她說唯一的愛好就是天天走路, 還有陳立夫,為什麼能活到100歲? 也靠的是每天步行。
不管體內脂肪含量有多高, 他們的長壽幾率都比其他人高4倍。
把手揣在兜裡,兩臂緊貼在身邊…雖然都在走路,但專家指出, 這些並不是正確的走路方式, 對健康的功效也不大。 在日本,專門有人教大家怎麼走路。從 “在哪兒走”到 “怎麼走”、“走多長時間” 都有一定的講究。
1、走路的地方最好有樹 專家指出走路雖然是種低運動量的有氧運動,但最好選擇空氣新鮮的地方, 離馬路越遠越好。
尤其鞋子非常重要,越輕越好。 可以選擇慢跑鞋因為這樣的鞋後跟比較牢固,能使腳踵穩定,不易傾斜。 後跟的上方有適當突起的襯舌, 能起到保護跟腱的作用。 鞋頭最好又高又圓,才不會夾住腳趾, 或造成趾甲充血。
收腹,身體重心稍向前移;上肢與下肢配合協調,步伐適中, 兩腳落地有節奏感,才是正確的走路姿勢。
走路時把意念放在腳上,感覺腳跟到腳尖逐一踩踏到地面, 能起到轉移注意力、放鬆精神的作用。 如果想瘦身,最好走坡路或爬樓梯; 如果是走平路,要把注意力放在收縮小腹上,走路時臀部適當地向前扭動, 讓腹部肌肉承擔更多的力量。
每天的走路時間加起來最好不要低於1個小時。 以中等速度(每分鐘90步至120步)來算, 走1個多小時,路程在1萬步左右、5公里 至10公里之間比較合適。
“飯後百步走,能活九十九”的觀點並不科學,因為剛進食後,血液主要分配在消化系統, 立即運動,會使消化系統血液流往肢體, 不利於食物消化和營養吸收。
要想看走路的運動強度夠不夠, 可以自己測一下心率, 一般來說走路後心率+年齡=170左右比較合適。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