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維,曾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現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分子與細胞生物研究所所長,
他有2個非常傑出的兒子。
老大---李勁葦,現攻讀哈佛大學物理博士,大學基測滿分,捨棄台大,直接推甄進入清大物理系。
老二---李飛葦,現讀台大生命科學系二年級,國中畢業就立定志向,要研究植物學。
除了學業成績,李家最令人羨慕的是:兒子的好教養
譬如:客人到李家苗栗山居作客,從山路蜿蜒而上,車輛駛進大門時,李家兩兄弟就已站在門口恭迎,引領訪客入內。客人坐定後,兩兄弟雙手端上父親煮好的咖啡,並向客人自我介紹,一派從容大方。
許多高學歷的父母,難免期望子女有更優秀的表現,但優秀的定義往往就是社會框框的標準。但李家夫婦對兒子的教育卻強調「適性」,細心觀察孩子的個性,然後給予適當的引導與規範,因而培養出孩子獨立自主的個性。
花時間懂他:不能照自己的想法,替他鋪一條路
李爸爸說:「在兩個兒子出生後幾天,我就密切觀察他出生後的行為表現,因為那反映了孩子的思考。很多人以為小孩剛生下來,沒有什麼思考或自我。但我可以說他出生 23 個月的個性,對事情的反應,跟現在沒有太多變化,我覺得相去不遠。很多人的本性都是遺傳定下,父母能做的,就是多瞭解孩子的性向,瞭解後提醒自己,不能按照自己對孩子設想的人生前途,去替他鋪一條路。智慧的話,可決定用多少功夫來幫助他一些,但絕對不能溺愛他,給他超過他需求的、想要的東西。對於孩子,要給他很平和的環境,要尊重他,尊重建立在認識的基礎上,若你不瞭解,就給他壓力,會讓他不舒服。」
身教勝於一切!
老大----李勁葦在 23 歲時,大人開始想教他多一點東西,但是他的反應很制式,常常顧左右而言他。若是逼急了,就會嘻皮笑臉的對爸爸說:「我很笨,我的阿嘟很聰明,你教我的阿嘟」,阿嘟是他的小被子。
由此可知,過度,孩子會抗拒,幾次以後,父母必須很理智的知道,絕對不能過度,孩子抗拒以後,他就不肯學了。
在物質生活上,這李家兩個男孩要求很少,這一半是他們的天性,另一半是父母的示範。
李爸爸說:「父母的行為,在孩子眼中是一清二楚的,如果我常常毫不考慮就買一件奢侈品,或是在他面前表現出對奢侈品的慾望,他們是清楚的看在眼裡。就好像我以前在博物館工作時,必須使博物館整潔到一塵不染,沒有任何壞掉的東西,觀眾就會看到一個沒有瑕疵的環境。在這環境下,觀眾的行為會是最佳的行為,他會捨不得丟垃圾、不會刻意去敲打破壞,因為這裡沒有壞東西。否則,如果他看到一個故障的展品,可能會用腳踢或拳頭搥,或是因地板髒污而亂丟垃圾。」
李家對於孩子的學業,並沒有刻意規劃。老大念的事新竹市立學校,他的同學很多元化,好多同學被送去管訓,考試成績不及格的學生也一大堆。
國中畢業,老大選擇念新竹中學,因為他覺得竹中的同學來自很多縣市,家庭背景很不一樣,他可以認識更多不同有趣的朋友。
李家老二在國小時,李家父母也體驗了學生成員的複雜。有一次好多女生聯手打李家老二,後來才知道,他已經受氣很久,終於情緒承受不住而爆發,推了女生一把,女生們竟然聯手對付他……, 這些女同學是一些只要聽到老師說一些不中聽的話時,就會集體背起書包往外走的人。而李家爸爸看到這情況,只認為這就是社會現況,還感謝兒子有機會遇到這樣的人生經驗呢…..
讓孩子單飛
李家老大考上高中那個暑假,李爸爸要到雲南貴州去採集化石,便邀大兒子一起去工作。第一次去貴州,李爸爸便把兒子丟在貴州,放他一個人在旅館裡。第二天,李爸爸請當地朋友送兒子到機場,讓他一個人從貴陽帶著化石飛回台灣。
他在香港轉機時,因遇到香港主權剛移交,機場有公安隨機抽查旅客,而大兒子卻能神色自若面對場面。
次年暑假,李爸爸和兒子一同到秦嶺工作,結束後,李爸爸往雲南去,兒子就一個人坐夜間火車到西安去,自己花了兩三天在西安玩,看秦俑。
李爸爸說:「讓一個 16 歲的高中生獨自旅行,我們就算不放心,也必須讓他這樣做,因為能設想的都已經設想到了。他們有能力打理自己生活的事情,讓他們單飛,我能做到的事,就是告訴他注意哪些事情,剩下讓他自己去做。我從來不覺得一個高中生會比我們少知道哪些東西,我們比他多會什麼東西呢?我們對這兩個孩子一直如此放心。」
累積成功經驗,建立信心
李家小兒子對生物一向很有興趣,在他高一的時候,居然開始讀起大學生物教科書,而李爸爸在大學裡教生物學教了 20 年,很難想像,他當時有多麼煎熬。當李爸爸看著兒子念那本教科書時,他必須要掐著自己的喉嚨,拉住自己的手,不要去教他,不要去主動跟他講,因為兒子自己學習的樂趣,絕對比爸爸跟他講的要高很多!
李爸爸說:「那些章節我有多清楚呀!因為我教了 20 遍,他過來問我問題,我每次都要克制自己,少講一點,因為我擔心講多了,就會損失他學習的樂趣,也會減緩他的主動性,你瞭解這心情嗎?」
李家小兒子的數理或記憶力,與哥哥有些差距。大一念微積分時,李爸爸、李媽媽都不敢想像他該怎麼念下去。有一次小兒子考出不錯的成績,李家父母趕緊請教兒子是怎麼辦到的?兒子說,老師考的都是課本的習題,他就把課本每題都做,所以做習題就可以考高分。
李爸爸說:「雖然小兒子沒有這方面的天分,但是他靠他的是他的毅力解決了問題。孩子一定會碰到很多問題,作父母的必須讓孩子有成功經驗,從小事情累積幾次成功經驗,有解決問題的經驗、步驟,更重要的是讓他有信心。此外,作父母的也要讓孩子看到自己在解決問題時適當的態度。面對困難時,若孩子看到父母是可以輕鬆鎮定面對的,他就會從中觀察這個過程。但是,父母也要讓孩子觀察到,爸爸媽媽在面對問題時,也會有挫折,會有解決不了的時候,讓他看到這個過程與結果,教育就是這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