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別把親情看得太重,也別再製造太多的親情,要與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別自作多情,從而加重感情的負擔。




 




退休後應調整的心態


 




退休之後想要日子過得踏實必須養成以下兩種心態:




一、樹倒猢猻散




不管你在位時是如何地呼風喚雨,對某某要人有何等的拉拔之恩,一旦退休,對不起,情感到此為止。




人在人情在,本來就是這個社會的運作法則。如果某部屬在你退休之後還來看望你,而且私下沒有任何請託,好比說跟往日你的某個部屬關說什麼事;你不單要慶幸,還應感恩打從心底謝謝這位部屬!




別以為是你在位時待人客氣、對人有恩,部屬今日回報你是應該的。




不要說現今這個社會非常功利現實,




事實上,樹倒猢猻散也是千百年來不變的定律。




上台時要把台詞記牢、角色演好。下台時要能看淡名利、忘了過去。


 




二、認命




人的一生最難接受的就是「認命」我的成就到此為止!




退休之際,你應先抱持認命的心態,明白地告訴自己:




日後不管從任何角度,都不可能有任何突破。甚至不應去嘗試突破。




尤其不能去創業做生意。為什麼?




因為你上了年紀,野心會減小,拚勁會降低,體能也會不足。




至於 擁有終身俸的退休人員,由於「衣食足」而會比一般人更加地「知榮辱」;




一旦在職場受氣,就會生出那種「回家吃自己」的骨氣。




不過,這兩項還是次要的,最麻煩的是第三項習慣公務員的思維。




這種「習慣」你整整融入了二、三十年,




那已經成了根深蒂固的思想從你的頭髮,一直貫穿到腳趾,徹頭徹尾都是「公務員思維」。




什麼是公務員思維?安於現狀、不求長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不是我瞧不起公務員……,事實上,我也是公務員的一種,同樣具備公務員思維,因此很了解自己的毛病。




教我努力去做一件事,我會;但如果存在我無法承擔的失敗風險,我不會。




我日子過得很平順,為什麼要冒險?冒險成了又如何?




有終身俸、幾十年來習慣公務員思維這三項都是商場大忌。




 




退休是每個人一生奮鬥的目標,本來該抱著愉快的心情迎接它,沒想到真來臨的一刻,竟是如此難以面對!




說穿了,這和我們這一代習慣忙碌有密切的關係。




早年我在軍中服役,某些長官為了能多服務幾年,會私下命令人事單位的參謀,偷偷竄改自己的生日。




相對於法國,去年九月,只因為政府將退休年限延後兩年,竟引起兩千七百萬人罷工上街,某些城市還掀起暴動!




同樣的情形若是發生在台灣,不要說不可能發生暴動,恐怕還要開派對慶祝! 我們是何其的悲哀,完全不懂得享受悠閒的退休生活!




安排退休生活的基本原則




如何安排退休生活,讓自己在悠閒中又不太感覺失落,就我的經驗,應該注意以下三大原則:




一、有事做




退休最讓人難以面對的,是日日都是星期日,天天都沒事可做。




有事做,是讓自己退休日子不會太難過的第一原則。




即使明明沒事,也要想盡方法找出一些事。




特別是要每天都安排固定的事情等著自己去做。




以我為例,每天固定要做的事情包含澆花、蹓狗、打蔬果汁、洗衣晾衣,偶爾給女兒做早餐,天天為家人做晚餐,以及最近新學的種菜、施肥(請參考相片一)。




除了這些日日要做的事情,每隔幾天我還要打掃環境、修剪花木、到傳統市場買菜,以及每週寫一篇「黃河的話」。




退休以後一定要有事做。什麼是「事」?




事就是工作,是一種付出,和「賺錢」沒有一丁點關係。


 




二、有變化




天天都過一成不變的日子,管他內容是什麼,久了都會讓人有發瘋的感覺。




沒錯,人生如戲,管他什麼角色,都應盡力把它演好。




可是,假如同一個角色扮久了,再盡職的演員也會膩的。要讓生活有變化。




例如我,每個禮拜天和幾個朋友一同爬山,晚上找一家好的餐廳用餐;每個月在國內旅遊幾天,每半年出國旅遊一次,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還共同出資成立「旅遊基金」。




每當「放自己幾天假」,再回到家,感覺上似乎又充足了電力,可以重新面對幾天機械式的生活。


 




三、有寄託




每個人精神上都應有所寄託,否則活著是為了什麼?




以我目前來講,兒女、家 人、黃河渡,是我三個最主要的精神寄託。




你的精神寄託是什麼?如果沒有,就選一個;如果不喜歡,再換一個。




寄託有大有小、有遠有近,隨時都可以依現況增減、調整,總之要自己設定,自己追求。




退休後應養成的習慣




只有一個重點、一句話:培養多種嗜好!要培養多少種嗜好呢?




依據日本名作家大前研一的研究,想要愉快地享受退休生活,至少需要培養二十種不同的嗜好。




這二十種嗜好分十種室內,十種戶外。




室內又分五種獨享,五種與朋友一起共樂。




室外也分五種自己做,五種與眾樂樂。




如此,才能保持「既有個人自由,又不離群索居」的平衡生活。




很簡單的道理,卻是不容易做到的目標。




因為不要說是二十種,即使培養一種新嗜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時候得強迫自己幾年的時間才會養成習慣。




尤其對現今非常功利的我們,年輕時任何嗜好只要和賺錢、升官無關,幾乎就和「浪費生命」同義。




也因此,我們活了大半輩子,大部分的人都沒有培養出幾種嗜好,等到老了、退休了,想再去培養新的嗜好,由於精力與熱情不再,困難度只會更高。




奉勸還未面臨退休的朋友, 趁著年輕多多培養幾樣「不太花錢」的嗜好,好比說上網、打電玩、閱讀、聆聽音樂、輸贏很小的麻將、種花種菜、登山健行、慢跑晨泳、釣魚攝影、烹飪做菜、觀星賞鳥、雕刻繪畫、唱歌跳舞 …… ,甚至自己動手整修家園。




不要把所有的休閒時間全花在賺錢與升官方面,等到老了再後悔,已經來不及了。


 




最後,請各位看一篇網路上流傳的退休感言。從內容研判,作者退休前應該是任職大陸的教授。以他六十多歲退休,七十多歲寫這篇文章,他對人生的感悟與退休生活的體驗,當然是遠遠超越目前五十出頭歲的我。




看到他的「退休雜想」,我自嘆不如。




不過,我會以他為師,隨時思索他試圖藉這篇文章傳達的意念。




用這篇文章做為本文的結尾,我覺得十分恰當。為了改良文章的可讀性,我對內容做了些許修改,尤其是換掉某些我們台灣同胞不熟悉的字詞。




〈退休十年的雜想〉




我們老了,退休了,終於卸下了沉重的使命!




我和老伴是同時退休的,「夫妻雙雙把家還(回歸家庭)」,進入屬於我們自己的老年。我們沒有再去為社會做奉獻,沒發揮餘熱,不再為兒孫操勞,不去掙錢,不累積遺產。而是試著過起自由、輕鬆、自助、自信的老年生活遊山玩水、頤養天年,充分享受我們自己的夕陽人生。我們在北方避暑,在海南過冬。




春秋好季節就到全國各地去旅遊,理想的路線、完全的自助,走到哪,住到哪,玩到哪。天馬行空,我行我素。看美景、吃美食,充分享受社會回饋給我們的美好生活,




彌補了一代的缺失,找回了失去的自我。




進入老年以後,我們的身體和心理都會越來越脆弱,衰老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現象。別幻想長命百歲,時間不會為你駐留,大事小事都應盡量提前安排。充分利用這段能自己掌握自己的黃金時間,去做那些原來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去圓那些長年以來懷抱的夢想,免得躺在床上動不了時再後悔。




退休了,對於我們應該擔負的社會和家 庭的責任已經完成,該是社會和兒女關照我們的時候。但是對於親人、對於兒女,或是社會都別抱太多的希望,要有最壞的思想準備。沒有希望就沒有失望!往日我們做的貢獻是無條件的,但今日若想索取,就有條件了。




別幻想社會會如何善待我們,別幻想兒孫兒女的身上,而是要根據自身的條件和社會的現實,以自己的能力來安排自己的晚年生活。




常言道:「久病床前無孝子」;要有自度難關的準備。




別把親情看得太重,也別再製造太多的親情,要與子女保持一定的距離。別自作多情,從而加重感情的負擔。




我們對子女的撫育是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子女對老人的贍養也是他們的責任和義務。




但是兩者並不一定是必然的因果關係,




而後者是要藉由道德和法律來約束。如果太感情化和人性化,受傷害的只是自己。




當然,也不能軟弱和放棄,要學會應用法律武器來保障自己的權益。




因為我們的能力會越來越弱,力不從心的事情會越來越多,別去充英雄好漢、自找沒趣,別輕易答應為別人做什麼。少說「是」,多說「不」。有壓力和負擔的事情別去做,少為自己安排固定時間的固定任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要一點一點的去捨棄。尤其不能把「幸福晚年」寄託在其他人身上。




一位網友說的好:要輕鬆自在很簡單,




打理好「自己的事」,不去管「別人的事」,別操心「老天爺的事」。




我的親戚七十五歲,原來身體很好,非常疼愛孫女,晚年在家 ,常思念孫女,視如掌上明珠,沒有電話都要想的流淚。




自己克勤克儉,供孫女上高中、讀大學,可說是鞠躬盡瘁。然而後來兒子離婚,孫女隨母而去,她突發得到腦疾,送醫險些不治。




如今,孫女仍在高興的上大學,兒子又有了新家,原來健康的她身體垮了,孤獨地躺在病床上,只有老伴陪伴著她。




老年人對任何事情都不能太癡心太投入,不然就會自食苦果,沒人可憐!




我的同事退休後存款無數,生活無慮,但仍拚命掙錢,每週去代三十多堂課,喜歡電腦和旅遊,卻捨不得花錢,又沒時間,總認為來日方長。不幸,退休才兩年,就因癌症而去世。




躺在病床上,我去探望他時,只見他淚流滿面,追悔莫及。




我的一位前輩是很有名氣的老師,退休後又代了十幾年的課,直到腦栓塞發作,掙錢數萬,盤點下來,全都給了兒孫。




兒孫要結婚、要買房,錢不夠,而老子的錢又躺在銀行,那好意思不拿出來呢!到最後身體不行了,掙的錢也沒了。




 




大多數的老年人都不服老、自信、自負、執著、癡心。總以為自己仍和年輕時一樣無所不能。做事總往好的方面想,卻很少考慮風險。 其實,六十歲以後大部分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衰老表現,體力下降、記憶減退、思維局限、反應遲鈍,出現事故的機率增加,心理承受的能力減弱,已經不再適合做一些複雜、繁瑣、責任重大、時空精確的工作,不然為什麼規定要退休呢?




在我度夏的白色沙灘,有一對退休老人在海邊買了房子,準備安度晚年,多美的事!可惜,他們非要把正在放暑假的孫女接來玩水。不料,孩子溺水身亡!剎那間美好的晚年成了噩夢,自己毀了自己的餘生。而就在那個夏天,同一個沙灘就發生了兩起這樣的悲劇。




社區裡幾個老太太負責照管孫輩,一群老人常聚在一起閒話家常,孩子們則在周圍玩耍,一派祥和,其樂融融。可是,該回家時一個三歲的小男孩竟然失蹤,幾年來杳無音信,這位奶奶晚年的悲慘生活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我想,我們老年人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管好,少給社會和子女添麻煩也就是貢獻了。 執意去做超越自身能力的事情,不但會誤了事情,還會惹了麻煩,甚至釀成災難。何不頤養天年、養尊處優、裝聾作啞、難得糊塗、自娛自樂?




老年人有好多事情可以做,好比棋琴書畫、吹拉彈唱、酌酒品茶、吟詩作賦、網上遨遊、登高望遠、旅遊觀光、美食烹飪…… ,自己照顧好自己,經營好自己豐富多采的晚年生活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o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