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人際關係中為什麼會有「喜歡」和「討厭」的情緒?


人際關係是社會生活中最重要但也最煩的。


組織中最煩、最棘手的通常也是人的問題。


人與人之間各有不同的緣份,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個性,


合不來、不好對付和不喜歡的人,就是讓人頭痛的人。


 


如果可以不用理會討厭的人,就可以不用為這些事情頭痛了。但是大家在同一家公司上班,每天一定會碰面。殘酷的是,


如果不處理這種「討厭」的情緒,就只好每天承受這份壓力,如果心中的厭惡意識不斷滋長,就可能會愈來愈討厭對方。


 


你有自己的個性,你討厭的人也有自己的個性。


如果你能分析進而了解對方的個性和行為模式,


或許就會發現其實對方並不難相處,畢竟在壓力下每天生活,絕對不利於身心健康。現實社會中,人際關係絕不能用一句「討厭」帶過。如果能學會「輕鬆對付討厭的人」的方法,


煩惱和痛苦就一定能夠減少許多。


 


能夠客觀表現個別行為特性(個性)的「FFS理論


Five Factors & Stresses)」,是《討厭》一書作者小林惠智於1981年提倡的。這個理論的目的在於「結合不同個性,


建立能夠提高生產力的組織」。結合前,首先要將個性計量化。由於每個人的思考行為都有特定的模式,簡單來說,


人類的個性有「五個構成因子」,可以單獨或共同存在,


再加上對壓力的反應,就可以診斷出這個人的心理特性。


這些因子包括:


 


凝聚性


固定及強化自我力量的泉源,與個人價值觀的強弱有極大


的關係,並且可以凝聚從過去的經驗中培養而來基準


(語言、習慣、法律、家風、校風和社會風氣等)。


 


接受性


接受外部狀況的力量泉源,它可以無條件接受事物,


只要周圍的狀況幸福,便會覺得自己也很幸福。


它的特徵是呈現養育、肯定和柔性的行為。


 


辨別性


分別自己的內部與外部狀況的力量泉源。


它可以明確區分事物。


它的特徵是呈現邏輯、分析和數位的行為。


 


擴張性


擴張及發展自己的力量泉源。


它可以積極吸收運用外部能源來維持自己目前的內部和外部狀態。遺傳(不是親子關係,而是進化層次)占很大的因素。


它的特徵是呈現活動、創造和自主的行為。


 


保全性


保護及維持自己的力量泉源。


它會選擇本身能源耗損最小的方法來維持自己目前的內部和外部狀態。遺傳(不是親子關係,而是進化層次)占很大的因素。它的特徵是呈現協調、順應和一絲不苟的行為。


 


運用簡單的個性診斷,可以將人分成:


1.可以和任何人輕鬆交往,但有時過於自我中心;


2.有協調能力,


   但是對任何事都抱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


3.有領導能力,但是太過強勢;


4..有強烈的責任感,卻也有頑固不知通融的一面等四種類型, 並說明33種對應狀況。


以上四種類型都有未承受壓力時發揮所長的正面狀態,


以及承受壓力時暴露其短的負面狀態。也許有人會說:「我才不是這種類型呢!」但其實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潛在個性。


 


雖然明知「好惡」不具任何意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仍然存在。


此外,還有痛苦、悲傷、憐憫和憤怒的情緒,在感受這些情緒的同時,


也會有一切都是空的感覺。科學式的、哲學式的以及體驗式的探索,


都不夠完整,自我探索的旅行仍然會繼續下去,


因此才能持續產生減輕痛苦的知識和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ohn 的頭像
    john

    ☆∵♥雲淡無痕風過處,去留自在皆隨緣。☆∵°★∵.

    joh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